第(2/3)页 齐铭本来就是个在昌帝面前说不上什么话的,比宠信,明庭更甚。 更何况想要叫昌帝支持海上贸易,必定清除倭患,让皇帝看到利益,也得保证沿海地区的安全,禁海令才不会继续。 说来说去,还是要看明庭的本事。 “齐兄,我懂你的意思。被动防备,不如主动出击。只要你能把后勤保障跟上,我还你一片宁静海域!” 有明庭打包票,齐铭笑得眼角都是褶子。 他此生心愿就这一个,能有明庭这样的威猛虎将来瑶州,他就安心了。 两人聊了很晚,齐铭对明庭大大改观。 以前,齐铭还以为明庭是只会打打杀杀,有勇无谋的莽夫。 可跟他深聊了之后,齐铭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。 “老弟,你说的这个水泥,是何物?如何制造?虽然海运便捷,可如今倭寇泛滥,走海上实在是太不安全。” “若是能用水泥把路修好,瑶州的东西能北上、西行,卖到内陆,内地的东西也能运来,这就可以提升百姓的收入。” “只要让商人看到商机,有利可图,就会减少他们铤而走险,私自下海的可能。” “百姓富庶,才能筹集更多的军资来备战,这是相辅相成的环节。” “等军事强大,海船造起来,打败了倭寇,海上贸易又能恢复。瑶州港口多,无论是去南洋还是往倭国都可以……” 齐铭越说越激动。 他还想到了,如果官道都成水泥路,有倭寇登陆,军队能及时赶到,也能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。 哪怕可能出现倭寇顺着水泥路深入瑶州的情况,可这不正好,可以瓮中捉鳖! “别激动。” 明庭见齐铭一把年纪,因为激动而脸颊通红,如同醉酒,连忙叫他深呼吸,平复情绪。 他提议,先以找一些烧窑的的老工匠来,让他们做实验。 最早的水泥是用石灰石混合一定黏土煅烧得来。 后来有人在中间加入了火山灰,矿渣,煤渣等一些原料,经过无数次实验,最后得到的混合物被称为水泥。 郑国没有火山,不可能有火山灰。 明庭选了最适合目前情况的石灰石、黏土和矿渣。 至于究竟如何配比,他只知道大概的数据,以及需要哪些矿,这一切都需要有人来摸索。 哪怕研究出了水泥的方子,要大规模生产,这也是要琢磨的事情,并非一蹴而就。 “没问题,交给我,我去找人!” 若不是还要跟明庭介绍,齐铭恨不得马上就去执行。 “齐大哥,我听说每年三、四、五月,和九、十月,倭患严重?现在正好是十月,我还能赶上一波。” 明庭记得,原世界这时候有个海边小城出现倭寇,烧杀了上千百姓。 既然他来了,就不会让悲剧发生。 “对!” 说道这个,齐铭就痛心不已。 “清明后几月,和秋季,风向多东北,风力稳定,有利于他们登录。你有什么要做的,只管吩咐!” 齐铭眼巴巴地瞅着明庭。 他就是个肩不能挑,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,空有一腔报国热血,打仗动武是完全不行。 “给我人马,我既然来了,就要干票大的!这海域是我们的,用贼寇的血来染红碧海蓝天,想必很好看。” 明庭端起酒杯,一饮而尽。 “好好好!”齐铭激动地说了三个好。 他本来还以为明庭要休整一番,谁知道人家来了直接就要抄家伙跟倭寇干,可把齐铭看得热血沸腾。 “有我在,绝对不会让老弟有后顾之忧!” 两人就平倭的事情达成共识。 明庭上个古代世界是个操心劳碌命,这次看到齐铭,忽然理解当初的厉帝。 自己身边有个打工能臣,什么都给安排得好好的,要做啥就做啥,还干得漂漂亮亮,这样的感觉真的超级棒啊! “老哥哥,打打杀杀我来,后方的事情,就全靠你了!” 明庭直接甩锅,都交给了齐铭,结果人家思想觉悟很高,非但不生气,还十分高兴。 明庭看出来了,这位府尹大人就是标标准准的打工人啊! 回到家,他拿起毛笔,开始歪歪扭扭地给昌帝写信。 这一路上,明庭半个月给昌帝写一封信,就跟培养习惯一样,他打算一直这么做下去。 “尊敬的陛下,我在宁安祝您牙好胃口好睡得香……” 明庭把倭寇的事情大略说了一下,又狠夸了一遍齐铭,说这些都是他跟自己讲的,看来齐大人是下了一番功夫,做了很多调查。 明庭还说自己马上出发,打算在干一票,到时候一定送上贼寇的人头进京,让昌帝看看倭寇长什么样子。 一封信,被明庭写得匪气十足,这才符合原主的人设。 明庭可不管昌帝看到了会怎么想。 反正他这么兢兢业业,一到地方就干活的事情,一定要让领导知道。 这不叫表功,这叫实事求是。 第二天早上起来,明庭跟家人说自己要带兵出去。 蕙娘一听,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。 以前不是没遇到过这种情况,可因为她现在怀着身孕,就变得多愁善感了些,想到倭寇凶险,蕙娘忍不住担心明庭的安危。 “我答应你一定平安回来。” 明庭拍了拍蕙娘的手,“我可是常胜将军,有神佛保佑,这次必定立个大功回来!” 刘永山倒是更明白女婿,男儿哪个不希望建功立业,明庭的伯爵就是拼杀出来的。 既然是吃这口饭,为国家尽忠,为君上效力,那就是他的职责所在。 “贤婿,家里有我和你娘,你只管安心。我们会照顾好蕙娘的!” 明庭也跟他们解释,等入冬到初春这几个月,沿海会平静一段时间,到时候他不用出去,可以陪蕙娘。 蕙娘也不是不识大体的人,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。 她挺着大肚子要给明庭收拾东西,被他拦住。 “我来。” 明庭带的东西很少,他很快就召集了自己带来的人,让他们跟家里道别。 那些女眷们也很吃惊,为什么刚来瑶州就要出去打倭寇。 可这些年她们就是这么过来的,倒是没人闹腾,只是一个个红着眼睛,叫自家男人注意安全,家里还有人等着。 “嫂子们放心,我带大家伙儿出去,也会把他们全须全尾地带回来。” “多谢伯爷!” “伯爷替我看着我家那位,别叫他吃酒误事!” “一定要平安回来啊!” 明庭的目标是在隋城。 这是个沿海的小城,以前是个小港口,有船舶在此处停留补给,再北上或者南下。 后来这地方因为便利,经常被倭寇盯上。 虽然明庭作为都司佥事,应该先接受军务,可隋城的危机就在这几天,迫在眉睫。 没有什么比上千人性命更重要的了! 所以他选择先去隋城。 更何况新朝建立不久,一切还没走上正规,瑶州的兵马严重不足,还要等朝廷拨钱粮拨兵力过来。 与其等着人都齐全了当名副其实的都司佥事,倒不如先叫自己的名字在瑶州变得家喻户晓。 他要让那些贼寇听到自己的名字就胆战心惊尿失/禁! 明庭倒是很想坐船,从海上包抄即将来隋城掠夺的倭寇们。 可是他带来的人都是陆上作战不错,会游泳的少,是没见过海,没上过船的旱鸭子,只能等做系统的训练了再说。 还好,齐铭准备了好马,众人赶路两天,终于到了隋城。 他们衣着普通,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。 明庭并没有去县衙,只是带人埋伏在的海边的一片林子里。 这次来的倭寇,人数不多,只有上百人。 他们之所以能屠/杀那么多百姓,更多原因是因为百姓们常年遭倭寇骚扰,心中惧怕,很多人见着倭寇就腿软。 不过这其中,也有百姓穷困,缺营养,人瘦弱的关系。 倭寇以抢夺为生,各个像蛀虫,吃的膘肥体壮,他们又有锋利的武器,手无寸铁又瘦弱的百姓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。 “大人,今天真的会有倭寇来吗?” 有人问道。 倭寇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,难道明庭会神机妙算? “我有消息来源。” 明庭拿出几个小瓶子,让老吴发下去,每人一颗。 “这是保命丹,我前不久得了这方子,效果不错,要是谁受了伤,就赶紧吃下去。” “这是我们的国家,在陆地上没有人是我们的对手。这回来的贼寇不多,才百来人,大家伙儿分一分,平均一人一个。我这回就不抢军功了,你们回头割耳朵。” 明庭说的割耳朵,是杀敌后留下敌人的左耳,作为军功计算。 见明庭这么大方,大家都嘿嘿只笑。 这些人本就是从沙场上刚下来,对倭寇一点儿不惧怕,只是兴奋,脑子里全是军功。 他们休整了一下,各个精神饱满,盯着海上。 快到中午的时候,两艘船在海平线出现。 人来了! 明庭眼神幽暗。 奉天作为雷达一样的存在,早就勘察到了船上的人数,报告给了明庭。 128个倭寇,这次来的是倭国人。 “不要大意。”在船快要靠岸的时候,明庭叮嘱身边的人,“可别第一次出手就栽阴沟里了。” 明庭这般谨慎,让将士们也认真起来。 很快,船上下来了一群人,他们个头不高,但看着很结实。 大约是长期在沿海打劫,从没有遇到过大危险,没有受过挫折,这些人居然嘻嘻哈哈,不紧不慢地往隋城走,仿佛城里的人都是等着他们宰割的鱼肉。 等这群人离隋城越来越近,系统来报,说船上就留守了五六个人,明庭站了起来。 “兄弟们,是时候让这些矮倭瓜知道我们的刀有多锋利了。这些家伙交给你们,我去船上!” 明庭说完,奔着大船而去。 老大都出手了,其他人也不甘示弱,悄咪咪围成一大圈,将倭寇包围起来。 “杀!” 突然冒出的人打了倭寇一个措手不及。 他们横行了这么多年,虽然开始受惊,可后来一个都拔刀,气汹汹地冲将士们砍过来。 不过,将士们根本不怕,军中更擅长合作杀敌,很快三人一组,开始进攻。 明庭没管岸上的事情,他速度飞快地上了一艘船。 还没等船上的水手发出警示,手中大刀砍下,鲜血溅了一身。 “混蛋!” 发现生面孔闯上来,立刻有人拔刀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