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支部队面对自己时只有两个优势,第一是机动性太强,强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;第二是人数优势,除此之外,再没有任何优势可言。 问题是,人家能将这两个优势发挥到极致! 令自己的部队宛如被挤压的弹簧,哪面缩回去,就往哪面铺兵,并一寸寸吞噬着战场空间。 这不就是一群凭借双脚爬山的普通人吗?他们是怎么凭借笨拙的姿态打出这种优势的? 三浦敏事想不明白,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! “守住!!!侧翼守住,不然会全线崩溃,守住!!!” 三浦敏事挥舞着指挥刀在阵地上疯狂嘶吼,传令兵一趟一趟四下奔走,但,整条阵线却在他看来,已经岌岌可危了。 而三浦敏事本人,也彻底放弃了刚才的姿态,变得谨慎了起来。 对手动作太快了,快到你有点跟不上对方反应的地步。 他们能在一处遭遇机枪阻击之后,于另一侧在枪声里立即埋头挺进,当这边机枪声再次响起,侧翼没准都到眼前了。 这到底是谁带领的部队? 这片土地上怎么可能有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装,却如此会打仗的部队? 此时三浦敏事对这支部队的评价都变了! “缩小防守区域,所有士兵紧守指挥所门前一条战线,彻底放弃大范围防守,集中火力!” 这是一名战场指挥官最正确的预判,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肯定不能和敌人拼站线长度,那么短而精的防守,才是发挥极限火力的最佳方式。 可此时,一群人影已经翻越了连绵不绝的大山出现在了东跑池山脊,源自于山体背后的枪声响起时,第一枪就吓得三浦敏事一个激灵——砰!! 那儿,是三浦敏事手里的最后一支部队,他用两个分队的兵力控制着山体背后,防的就是有人绕后偷袭。 可这帮人是怎么摸过去?这连绵不绝的大山,难道就不是他们的阻碍吗? 三浦敏事从轻敌到重视的转变,几乎是在瞬间完成,他根本就无法相信眼前这支部队的机动性,就像是所有人都知道三所里阻击战是万岁军14个小时奔袭了一百五十里完成的壮举,却完全不知道这项壮举在我军历史早就有过。 1935年,我军飞夺泸定桥之前,准备强渡大渡河,这儿,是石达开曾经战败的地方,他因高高在上的和彝族借船时,遭到对方的拒绝而斩杀了对方族人彻底惹怒了当地彝族,导致彝族宁愿凿沉所有船只,也不愿意将船借给他渡河,这才在曾国荃手里折戟沉沙; 而我军,在太阳指挥下,由现129师师长去执行民族政策,那老师长去了以后硬是和彝族族长小叶丹拜了把子,这才把船给借出来。 可惜啊,誓要将我军堵在大渡河以内,逼太阳当石达开的国府军提前在河对岸设置了防线,将船击沉了,这才导致了第一次渡河失败。 但是,已经和129师师长拜了把子的小叶丹能看着自己兄弟过不去河么?这才说,距离此地240里外,有一座桥可以渡河。 240里! 我军现129师师长命令杨成伍一定要拿下那座桥,这才有了688团一昼夜强行军240里的神迹! 一昼夜! 强行军240里! 这个数据说出来都没人信! 可我军的的确确是办到过,可能彭总在半岛战场正是在如此信心之下,才会逼着万岁军急奔三所里,因为这样的壮举,我们完成过。 而完成这项壮举的部队,正是陈金秀所带领的688团,那时候这支部队由杨成伍率领,他曾经就是现在129师师长的手下,所以在借调217团的时候,115师师长才会让杨成伍去385旅旅部。 嘀嗒啦哒哒哒!!!! 刚才响过好几次的号音在山顶再次响起了,绕山而过的部队彻底干掉了三浦敏事驻守后方的分队,以一种很笨拙的姿态在山巅吹响了冲锋号! 但这最后一声冲锋号吹响,一切都变了!! 畏首畏尾的688团疯了…… 不断尝试进攻路线的688团没有了…… 全团一门心思,分上下左右以包围姿态不断向三浦敏事的指挥部冲锋。 那一秒三浦敏事都不喊了,完全放弃了指挥,他就没见过机动性如此之强的部队。 “杀!!!” 当整个688团冲向了山坡,鬼子的枪声开始变得杂乱了起来,机枪不再配合步枪的扫面、步枪也不再配合机枪清点,双方往往会在慌乱之下将所有火力倾泻到人群最密集的地方,导致人影稀少的位置率先冲上了阵营。 “杀!!!” 第(2/3)页